父母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 下 )五、期待型: 對孩子有些期待是平常的,但若不考慮孩子的能力、希望、特性,一味期待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將會產生一些問題。期待型又可分以下兩種型態:甲、依賴型: 此型為父母依賴兒女的型態,父母通常期待子女日後反哺。此種心態有時出現在子女小時候,依賴子女幫忙家事、副業,以維持家計。最常出現在農業社會或經濟較困難的家庭。*父母的態度 此型父母常以身體疾病為由,起初要求孩子做些簡單的家事,逐漸地便將許多責任推托給孩子,如代替生病的母親煮飯、做菜、打掃、照顧弟妹。有些母親在康復後家事仍由孩子動手,自己則四處找朋友談天。隨著孩子年齡漸增,父母交付給孩子的責任也加重,生活交由孩子支持,初始尚感不好意思,至最終則變成理所當然地強制孩子如此做。這般雙親可能生活在貧窮的日子裡,根本無法顧及給予孩子溫暖,總希望有人可以倚靠,生下子女後自然地便依賴著他們。除出現在農村、山地外,都市裡賴手工維生的父母也常如此。*孩子的問題:◎認命、接受父母給予的責任。◎很難從家庭中解放出來,獨立能力低。◎因為家裡需要我,所以我不能獨立。◎計畫能力低,依賴需求高。◎較不容易信任大人。◎認同父母的自卑、無奈。乙、野心投射型:*父母的態度 此類型的父母視孩子如同借來的物品一般。近來居住都市中父母的野心,大約以成績為主。總認為孩子在校成績與其將來成就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希望子女未來的社會地位、生活皆比自己目前要來得好,也期望子女將來所受教育比自己更高。他們會不辭辛勞地要求子女成績優異,但如果子女無法達到其希望時,將不擇手段以達成目的,如不斷要求孩子努力等,以致產生許多問題。若其子女在某方面的才能稍微突顯出來,此型父母會儘早替孩子決定未來的方向,希望子女如其他成名的天才兒童一般。*孩子的問題◎消極反抗:#上課幻想、不專心。表面柔順,但生活冷漠、沒生氣,如父母希望子女成績◎好而其全然不理會、不用功、上課不專心等。#積極反抗:因了解自己無法達到父母所定下的目標,有時追求表面的快樂,有不良傾向,可能自殺、離家出走、口角、辯駁。#裡外不一:表面上接受父母的激勵,暗地裡卻運用合理化、壓抑等方式處理自己的內在壓力。六、矛盾型: 溺愛及過度保護的反面隱含拒絕的矛盾型雙親,表面看來,似乎孩子得到許多愛及最妥善的保護,但有時在愛中隱藏著憎恨、反感。精神分析學派的學者認為雙親對子女各種形式的溺愛、過度保護為其敵意的偽裝。溺愛、過度保護的行為常是因為父母為避免可能發生的傷害而產生的。實際上,恐懼危險、禁止孩子遊戲、避免失敗而替孩子完成功課等過度保護行為,會阻礙孩子的成熟、獨立性、社會適應,反而造成孩子的不幸。*父母的態度 矛盾型即指「行動的矛盾」。今天與明天的看法互異,或數分鐘內就完全改變了原先的想法與態度。昨日激動地處罰孩子,今日卻對孩子讚賞有加。早上嚴禁的事件,至下午卻命令孩子去做。此型父母通常在保護、溺愛及反感之間徘徊游移,例如:先表現出討厭孩子的行為,事後對此行為產生罪惡感,便以激烈的愛來補償剛才的行為。因無法對自己責罵、懲罰孩子不產生罪惡感,對自身的攻擊傾向無法自制,而使得孩子在兩極中左右為難,倍受傷害。*孩子的問題 父母態度的矛盾,使得子女情緒不安定。孩子無法在父母的態度中尋到規則性,現在待己溫柔,不知何時又會責打一頓,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自然情緒不安。而且因無法預測為何被罰、被罰程度如何,孩子會幻想著最悲慘的恐怖情形。※生活在持續的不安中,孩子極度緊張,容易產生下列問題:◎情緒不安定,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常擔心自己不知何故會挨打。◎行為沒有可遵循的準則。◎面部有痙攣,神經性行為產生,例如官能症。◎不斷重複某些行為,例如強迫性行為。◎生活中極為小心,尤其對數字方面的課程。◎宕能力低。◎因父母的矛盾,孩子的需求常無法立即滿足,常有無名的憎恨感,壓抑反感的能力低。在這些狀況下,孩子容易產生反社會心理或有不良傾向。◎自我無法延伸造成生活無目標、無意義。◎孩子因著兩項而有自卑。七、不一致型: 非常嚴厲、拒絕型的父親與特別溺愛孩子的母親,或是極細心照顧、過度保護的父親與男性化嚴厲型的母親,如此家庭中的孩子比父母皆為權威型的孩子更不安定。相同的,父母間的不和,亦讓孩子感到痛苦。●不一致型的父母有多種組合,以下簡述其中三種型態:*父親乃拒絕型,母親為過度保護型: 在此種不一致的教育型態下,孩子的反應為激烈的反抗。這種反抗心理會逐漸由對父母擴展到家族或家族外的權威者身上,最後對社會產生衝突。根據Aichhorn的說法,孩子總是動盪地生活在不同態度的父母當中。如孩子為父親的嚴厲、冷淡感到氣憤,故依向母親,而母親軟弱無法依靠又使孩子憤怒,便使得孩子漸有反抗傾向。 如前面曾敘述過的,若孩子擔心自身的攻擊性,產生反向行為如看來似乎正在沈思、略害羞的模樣,會使旁人皆誤認其為個性良好、成熟、無危險性的孩子。但只要其揭掉假面具,顯露出反抗、攻擊性人格特質時,會令人咋舌其殘酷的行為。另一方面,孩子不易找到行為的依據,對自身行為缺乏統御能力。*母親佔優勢、父親為從屬的型態: 此種型態下的孩子,男孩子會有女性化傾向,而女孩子則有男性化傾向。男孩子較喜愛母親,但也經常必須面對母親嚴格及支配性的態度,因此他若非全心地愛母親,否則為保持男性傾向,會不斷反抗母親的權威。如果他選擇了後者,會有男性化的成長過程;若選擇前者,則會屈服在母親的支配之下,認同母親,逐漸趨向女性化。以致各方面看來皆像女孩子,避免激烈的戶外遊戲,只滿足於家庭性的活動。待進入青春期後容易避開異性關係,有同性戀傾向。 女孩子則非常活潑,活動力強,進入青春期會稍微安靜,但不易有女性的溫雅、順從,反而有激烈的反抗或攻擊性。如此的女孩對自己的雙親失望,以男性面來競爭,逐漸喪失女性特質,而朝男性化傾向去發展。*雙親間的不和: 一般皆認為雙親不和對孩子有不良影響。因為父母不和,互相爭奪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容易造成孩子內在的衝突。孩子會以自己的看法同意父親,同時也同情母親。且其將來的性格發展易受此競爭性所影響。缺乏安全感,自我功能低落,自卑感重。亦容易產生罪惡感,因此類型的孩子,其內心深處也會有一些不適當的想法,隱含敵意的衝動。孩子無法區分現實與內部的衝突,故產生混亂。而且會個別對雙親訴說彼此的是非以減輕罪惡感,故常認為自己該受罰,此種自我懲罰的罪惡感,使孩子逐漸朝異途發展。●從品川孝子之論述中,可以明確整理出以下兩個特點:*父母的教育態度對兒童行為深具影響力。*父母的教育態度經常受自己的人格特質、內在動力所影響。其中如下面幾種情形:◎父母將自己的不安全感轉移成孩子的壓力。如某一現象是擔心孩子成績不好,會像自己一樣沒成就,而期待孩子成績優秀。◎父母將自己的敵意轉移給孩子,如故意威脅孩子說:「再哭,警察來了喔!」◎父母不快樂,看到孩子快樂時就會生氣,而產生剝奪孩子快樂的行為。◎父母本身無法壓抑攻擊的衝動,而攻擊孩子。◎為父母補償自己的需要,而透過「溺愛」孩子來滿足自己。◎父母因內心恐懼、擔心或不安等情緒,進而對孩子產生過度保護或權威壓抑的行為。◎父母傳達給孩子自己前後矛盾的不穩定訊息,令孩子無所適從。◎父母之間價值觀差異無法協調,而造成孩子的壓力。※此外,尚有多種情形,都會造成不同教育態度的影響結果,例如: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質及內在動力也經常依其早期受教育的環境所影響。這其中包括上一輩雙親的教育態度和所給予的教育環境。也就是說,父母本身的不安全感,對社會的反抗性、攻擊性、負責任的態度、延宕的能力、防衛機轉等,都會受到上一輩雙親的影響。八、通融型: 筆者就上述七種父母的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的類型,另增加一項「通融型」(變通圓融型)茲就父母的態度及孩子的表現簡述如下。*父母的態度 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子女行動,對事不對人,有原則並鼓勵孩子交換意見,是溫暖、關愛的,對待孩子的方式是一致性的,有所要求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而非有條件的,通融型的父母是結合控制與鼓勵的。*孩子的問題 在父母變通圓融溫暖教育下的孩子,通常是最有能力的一群。他們對父母的要求有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被疼的,有自信,最自立,人際關係良好,面對問題,解決衝突各方面都可以自己處理,且能肯定自己,自我控制,在日後的成長是最能適應社會環境的一群。《結語》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重任,因為父母本身的價值體系深深影響著教育的品質。親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親子間的關係更協調」,故有下列幾項特色:是「人與人」的關係。◎父母必須了解「人與狀況」(即環境與孩子、自己之間的關係)。 瞭解如何解決生活中的細小事件及在事件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地位為何。因此,父母的社會功能佔極重要的地位,當然也包括父母面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做決定的能力及做決定之後負責任的能力。這些社會性能力不但呈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深深影響孩子在社會性能力(包括口語表達、做決定、負責任、與人相處、解決問題、解決衝突等能力)的發展。(本文轉載自《社會團體工作與親職教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本文來自台北市網路新都市民健康網授權轉載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 Mar 19 Mon 2012 21:24
父母教育態度如何影響兒童行為 ( 下 )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